到千年古镇喜洲看白族民居吃破酥粑粑(组图)
上品旅游 2015年04月15日 12:01
到千年古镇喜洲看白族民居吃破酥粑粑(组图),白族民居,喜洲,千年古镇,喜洲破酥粑粑,喜洲鱼。媒体来源:乐途旅游网“我想不起,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,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,远远,,旅游、游记攻略,,旅游景点,,好玩吗,,在哪里,,有什么好玩的,,怎么去,,怎么走,,住宿,,景点景区
媒体来源:乐途旅游网
“我想不起,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,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,远远的就看见几所楼房,孤立在镇外……进到镇里,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,街旁到处流着活水:一出门,便可以洗菜洗衣,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。街道很整齐,商店很多。有图书馆,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,字是贴金的!有警察局。有像王宫似的深宅大院,都是雕梁画柱。有许多祠堂,也都金碧辉煌。不到一里,便是洱海。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。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,真是世外桃源啊!”这个体面的市镇,就是老舍先生在《滇行短记》里盛赞的,被他称为“是个奇迹”的喜洲镇。
喜洲镇而世人熟知这个小镇,则是因为这里一两百套保存完好的白族民居。到喜洲看房子,已经是许多来大理的游人的目的,大多数的他们,匆匆的来这里,在严家大院逛逛,在复兴破酥粑粑吃个喜洲粑粑,骑着自行车在这里拍上几张照片,然后拿着还没有吃完的半个破酥粑粑,嘀咕着“也就如此”离开了喜洲。但这并不是游览或者了解喜洲的正确方式。
喜洲镇源于茶马古道的兴盛史
悠久的历史是喜洲民居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。从1300年前的唐朝开始,当时尚被称为“大厘”的喜洲就是一座繁华的市镇,雄踞一方的南诏就曾经定都于此,当年的鼎盛可想而知。如今的“大理”之名,正是从“大厘”演变而来的。
喜洲的兴盛,却是与茶马古道息息相关不过,喜洲的兴盛,却是与茶马古道息息相关。清末,大理地区人口剧增,人们生计艰难,喜洲人便从此走上了茶马古道。这批曾经在茶马古道上举重若轻的喜洲人被称为“喜洲帮”,他们同腾冲帮、鹤庆帮一起,被称为“滇西三商帮”,名扬茶马古道。到了民国后期,喜洲镇已经大多是商人,其中不乏豪商巨贾,有“四大家、八中家、十二小家”之说。
白族民居购房置地似乎是发迹了的中国人的传统,喜洲人也不例外。家家户户都将赚来的资金投入到了房子上,投入到了他们的家里。因为喜洲本身就是白族聚居地,所以这里的民居便都白族民居,而这些商人又都走南闯北,所以民居中又透露出些许的海外风情,这些,就共同组成了喜洲独特的民居建筑群。
感受到了绚丽多姿的艺术感清末赵家院、1920年建的严家院、1948年建的杨家院和董家院等都是民居中的杰作,这些民居从布局上看,是典型的“三坊一照壁”及“四合五天井”的白族庭院格局,在那雕梁画栋、斗拱重叠、翘角飞檐之中,在那门楼、照壁、山墙的彩画装饰中,我们感受到了绚丽多姿的艺术感,也感受到了喜洲人对家乡的热爱。
这些庭院深深、翰墨飘香、满院花草的白族民居是如此的别具一格这些庭院深深、翰墨飘香、满院花草的白族民居是如此的别具一格,它的高大气派,以及浑身上下所附带的文化气息,让他们如此与众不同!恐怕只有在喜洲,才能看到这样造型独特、装饰清丽典雅、融民族历史文化丰富内涵为一身的民间住宅了。
(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