稻城民俗文化-藏戏的藏语名叫“阿吉拉姆”,意思是“仙女姐妹”。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,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,故而得名。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,距今600多年以前,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,被誉为藏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17世纪时,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,逐渐形成以唱为主,唱、诵、舞、表、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。
藏戏原系广场剧,也是藏族文化中的另一种广场歌舞形式,是以演员带上面具表演为显著特征的。相传它是15世纪著名行僧唐东杰布所创。
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,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
青海、
甘肃、
四川、
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,形成
青海的黄南藏戏、
甘肃的甘南藏戏、
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。
印度、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。 藏戏种类繁多,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。藏戏的面具很特别,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。蓝色、黑色面具代表劳动群众,红色面具代表国王,绿色面具代表王妃,黄色面具代表活佛仙人,半黑半白面具代表告秘者和女巫。在藏戏中还离不开演员扮演动物登台表演,因此藏戏中还有许多的动物面具,这些动物都被罩上了神灵的色彩,显示了藏族人的一种图腾崇拜。藏戏面具的由来
每逢节庆活动,四姑娘山的嘉绒藏族民众都会组织藏戏表演。藏戏在嘉绒藏区历史悠久。据资料记载,唐玄宗四十三年(755年),促浸部落(今
阿坝州金川县)第二十五代首领 克窝崩尔甲和促浸夏骁色康庙著名法师赞巴兰卡,为举行勒乌围土司宫殿和雍忠拉底寺落成大典,精选当地能歌善舞的僧侣、艺人,组建了藏戏戏班。唐顺宗元年(805年),嘉 绒藏戏得到著名藏族语言文学、编译大师毗卢遮那的推广。
嘉绒藏区流传广泛的传统藏戏——《格萨尔王传》。藏戏一般分成开场戏、正戏、尾戏三个部分。开场戏的主要内容是缅怀先祖英雄豪杰,赞美家乡锦绣河山;正戏内容多为英雄降服妖魔、光明战胜邪恶和取材于佛经故事的劝人行善积德,或反映当地的生产,生活习俗;尾戏的内容一般为祝愿天下太平,五谷丰登、人畜兴旺、万事如意,并谢幕向观众致意。
(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