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田的祖先给这个面积仅十三点四平方公里、住户三百多家,村民仅一千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:培田村保存着三十幢大宅、二十一座祠堂、六处书院、一条千米古街、两座跨街牌坊、四处庵庙道观。全村建筑的博大、保护的完好、珍藏品之多、文化底蕴之深,为外界所叹服。
培田的祖先给这个面积仅十三点四平方公里、住户三百多家,村民仅一千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:培田村保存着三十幢大宅、二十一座祠堂、六处书院、一条千米古街、两座跨街牌坊、四处庵庙道观。全村建筑的博大、保护的完好、珍藏品之多、文化底蕴之深,为外界所叹服。
培田古民居的美 一下车,只见石狮耸立,石门与高墙将深宅大院紧紧地环拥着,是典型的明清客家乡土建筑。沿着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道,朝阳中只见在家门口小沟里漂洗衣服的妇女,悠闲的老人和笑脸迎人的孩子,游人们走进一座座气势不凡的深宅大院,去探视它们的“美”。
培田村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,著名的冠豸山、笔架山、
武夷山余脉自北向南直落此地,好像被三龙怀抱,村外的五个山头,则又像是五虎雄据,风景宜人。在明、清时期,培田村处于长汀、连城两县官道的驿站上,是汀州、
龙岩等地竹、木、土纸及盐、油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。
培田古民居大夫第 培田古居民群以「大夫第」、「衍庆堂」、「官厅」等为代表,占地都在六千九百平方米以上。「大夫第」又称「继述堂」,建于一八二九年,历时十一年才建成。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、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。厅高堂阔,宴请一百二十桌客人可不出户。其设计构思,秉承「先后有序,主次有别」的传统观念,纵主横次,厅、厢配套,主体、附房分离。通风、采风、排水、卫生,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。梁花、枋花雕工精美,幅幅藏有典故,并以「墙倒屋不塌」特点被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。
培田古民居衍庆堂 衍庆堂为明代建筑,建筑结构与「大夫第」大体相同,但门外荷塘曲径,门前石狮威镇。一对门当户对,喻示着客居异地的中原移民,在聚族而居中对宗族延绵的展望和追求。
培田古民居官厅 官厅高墙耸立,四周封闭,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,专供妇女洗涤。「官厅」布局独特,设计精巧。中厅梁柱间、桎枋间的雕花,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,其工艺令人叹为观止。后厅为宗族议事厅,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。楼下厅为学馆,楼上厅为藏书阁,曾藏有万余册古籍。在中央红军北上前的温访、松毛岭战役期间,「官厅」一度成为红军的指挥部,朱德、彭德怀、谭震林等在这里出席过重要军事会议。
千米古街上,分布在内侧的大多是祖祠。祖祠建筑十分重视门庐构造,斗拱雕刻,木漆绘画都极为富丽堂皇,其工笔彩绘「三娘教子」、「状元游街」图,线条明晰,人物栩栩如生。
书院群落是培田古建筑体系的组成部分。据介绍,明朝成化年间,在培田这个小村落,七世祖吴祖宽伐木割草,创办「石头丘草堂」,学校虽小,却培养了不少人才,其中秀才一百九十一位,十九人入仕,官到五品五人,最高达三品,如
山东青州营守备吴拨祯、台湾曲庄营守府吴孝林等都曾在此深造,后成为著名的「南山书院」。光绪三十二年,书院改办为「培田两等小学堂」,更是人才辈出,其中有毕业于
东京明治政法大学,曾参加兴中会等民主革命活动的吴爱群,在巴黎求学期间与周恩来同窗的吴建新等。
(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)